一次邂逅 一生相伴
董入雙
出生在海邊,相伴大海和藍天。
兒時的我常常與小伙伴奔跑在海堤上捉蜻蜓,也常常雙手托著面頰,端坐在海堤上眺望海鷗飛翔在藍天。
那湛藍色的海面充滿了神秘,那大海對面的世界讓我好奇。童年的夢想,就是長大了做一名海員。天天隨著輪船暢游大海,探尋世界,那是多么愜意啊!
時光荏苒,日月如梭,如電影畫面轉換。
一晃之間,我有幸與“輪船”,況且是“外輪”有關的職業邂逅相伴了33個春夏秋冬;雖沒有做成海員,但成了天天與海員,況且是藍眼睛黃頭發的老外海員打交道的“外輪理貨人員”。
2021年,連云港外輪理貨有限公司50歲了。她與我妻子的年齡相仿。在我心底,她等同于我 “愛人”地位!
1988年那是我國恢復高考10周年,經歷了中考預考、中考、高考預考的層層淘沙,我幸運參加了當年的高考。填報高考志愿時,我從當時的大連海運學院、上海海運學院、直到中專的上海港灣學校的外輪理貨專業,凡是與大海、輪船、港口有關的院校專業,我都一一填報個遍。其實呀,我對“外輪理貨”一無所知,只因“外輪理貨”有個“輪”,我就填報了這個志愿。這一填報,我就與連云港外理結下了一生之緣!
兩年的上海專業院校學習很快就過去了。1990年,我畢業分配到連云港外理。當時的連云港港雖說是全國八大港口之一,從現在看來實際并不大,吞吐量只有1000多萬噸,主要以散雜貨為主。
連云港外理的主要業務當時也只有外貿件雜貨理貨。那時的理貨作業三大班運轉,而裝卸工人卻是四小班運轉,理貨員與裝卸工班中餐時間不同步。我們理貨人員只能換班吃飯,經常是涼一口、熱一口的,急趕著扒拉兩口就算了。
港口裝卸作業的大部分貨物,要么是從船上卸下貨物直接裝到火車上,要么是從汽車卸下貨物直接裝到船上;況且貨物都是小包裝的袋裝化肥、袋裝農產品、單支鋼管等等。理貨清點起來非常困難,還沒有二次核對的機會;特別是進口化肥、鋼材,假如火車到達目的地收貨方發現數字異常,還要處罰當班的理貨員;當時的理貨交接方式還處于“一張紙、一支筆”的時代,劃關計數、發小票。
局外人不清楚,理貨工作其實壓力很大、很辛苦。作為從農村出來的學生,說實話,我感覺還好!
我喜歡穿著帶有肩章的公司制服,穿上制服走在街上或者回老家,有一股莫名的驕傲和自豪。記得剛工作那年的國慶節回老家,我特意去海堤上再看看大海,海水還是那么湛藍、海鷗依舊歡快飛翔。恰好遇見了兒時的一位伙伴,他驚訝地說道:“你真當上海員啦,真羨慕!這身衣服真帥!”我笑著回應他“我是外輪理貨員,全國只有1萬人,我是其中的一員!”
老家離連云港港口現在說起來并不很遠,經新建的海濱大道,不到一小時就到了;但那時交通很不方便,需要繞道主城區長途汽車站,還要花大半天的時間才能到家。一個月我也就回一趟家。
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與工作為伴、與同事為伴、與公司為伴!我得到了經驗豐富的老師傅的傳幫帶,也得到了很多領導的關心、呵護和幫助;在實際工作中我始終堅持“口勤、手勤、腿勤”,秉持學以致用、以干促學,學用結合,不斷總結、積累,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。
踏準港口發展的節奏,連云港外理奏響新篇章。
如今,連云港港區已拓展至南北兩翼,我兒時常去的海堤邊已建起了深水大港。連云港港的吞吐量2020年也已達到2.52億噸。
連云港外理的理貨業務從單一的件雜貨理貨,現在已發展至集裝箱理貨、裝拆箱理貨、閘口驗箱、協助口岸查驗業務、易流態業務及檢驗業務等,還成立了連云港外理檢驗有限公司,打造“理貨+檢驗”雙品牌服務。經營業績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一年利潤幾十萬,2020年實現利潤900多萬元,今年將突破1000萬元,實現了跨越式發展!連云港外理員工隊伍在九十年代是224人,而現在只有150人。
合著時代進步的節拍,踏上智能風火輪,跑出理貨加速度。科技賦能、領導引領、全員助推,連云港外理應用“互聯網+理貨”,推進理貨方式變革--集裝箱理貨從手工抄箱號畫船圖、到應用電腦、使用手持終端PDA,再到現在全面應用智能理貨系統,理貨員從原來的嚴寒酷暑中轉移到后臺的空調房間;件雜貨理貨實時在線系統、無線視頻水尺觀測系統、智能閘口驗箱系統、木材智能理貨系統等創新應用,顛覆了對傳統理貨的理解和價值的認知!
同頻公司前進的步伐,我與外理共成長。
公司壯大我自豪,公司發展我進步。
我從基層的件雜貨理貨業務干起,先后又從事集裝箱理貨、裝拆箱理貨、協助口岸監管業務、檢驗業務等公司所有涉及的業務。在領導的關心和培養下,從理貨員、理貨組長、理貨站長、業務部經理,我一步一步磨練成公司高層管理人員。
“科班理貨專業出身的董入雙,是為理貨而生。他嫁給了外理!” 連云港外理總經理、黨委書記任漢詩常常會說道。
我與外理,既有緣,愿相伴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