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“我與祖國共成長】港口家園 |
發布日期: 2019-10-11 來源:LYGTALLY |
![]()
【“我與祖國共成長】 港口家園 (任漢詩)
海浪簇擁,浪花奔騰。澎湃的黃海伸出他那熱情的臂膀,迎接五大洲四大洋的遠方來客。2019年春季的一天, 超大型集裝箱班輪“美總新加坡”載箱量1.7萬多標箱,抵靠黃海之濱的連云港。一列列火車沿著“新絲綢之路經濟帶”的新亞歐大陸橋而來、一艘艘貨輪從“海上絲綢之路”而來。車船貨在祖國萬里海疆的臍部匯集然后又疏散,將我國中西部11個省區的貨物通過這里送往世界各地。 沿著海岸線建設的座座碼頭拔地而起、橘紅色的岸吊巍然挺立。東、南、北、三條疏港通道兩兩構成大寫的“人”字,將港口直接連通國家高速公路。錨地、航道、港池、碼頭,輪船、車輛、岸吊、員工構成了港口,取“連島”與“云臺山”首字為港名——連云港。港口人習慣將圍繞港口運轉的單位稱作“吃港口飯的”。港口成為港口人賴以生存的家園。 今天的港口家園,家庭成員有11143人,貨物吞吐量達2.36億噸,可以靠泊40萬噸級的海上巨無霸。難以想象港齡達86周年的連云港,在解放前遭遇日軍炮火轟炸碼頭坍塌,1949年家庭成員僅有301人,吞吐量5.6萬噸,僅能靠泊3千噸級的貨輪。新中國成立后,依靠國家與地方的支持幫助,港口才得以重生壯大,家園才變得越來越好。 船來貨往 船是港口的 “溫度計”,是衡量港口繁忙程度的直觀要素。現在一天有20多艘船舶抵靠連云港。一艘外籍貨輪航行進入我國的海域,就要在船上懸掛中國的國旗,進入錨地后依次按照進港計劃等候進港。引航員乘坐引航船來到外籍貨輪的船舷,通過云梯攀爬登上外輪,精確指揮著外輪沿著航道航行,安全抵靠碼頭指定的泊位。船舶一進港口,整個港口就繁忙起來了。口岸查驗單位:海事從事船舶安全監督檢查、海關對貨物查驗通關放行、邊檢核查上下船人員。外輪理貨人員作為進出口貨物的信息采集者,按照艙單數據在裝卸作業現場,對貨物逐關計數理清。裝卸人員嫻熟地操作裝卸機械——門機歡快地轉動、橋吊開心地伸展吊臂、卡車載著五顏六色的集裝箱穿梭在堆場和船邊。國際過境班列裝載著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的貿易貨物,在港口這里換裝進行鐵海聯運。 越來越好 1933年7月1日,連云港開港,當時委托荷蘭治港公司承建,航道為3千噸級,僅能靠泊3千噸級的貨輪。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,連云港一度成為日本掠奪我國隴海鐵路沿線煤炭資源的出海口。1945年解放戰爭期間,港口航道瘀塞、設施毀壞,僅有少量的軍用物資中轉。 新中國成立后,連云港獲得新生。港口管理機構歷經隴海鐵路局、山東省、上海市、江蘇省、交通部、連云港市更迭管轄。1956年,國務院批準連云港成為正式對外籍輪船開放的港口。此后,相繼開展了外輪代理、外輪理貨業務,海關、衛生檢疫機構相繼成立,邊防檢查擴編,海岸電臺開放國際船舶電報。港口的配套機構逐步完善起來。經歷3年自然災害和10年“文化革命”,直到1973年2月27日,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發出“三年改變港口面貌”的指示,港口才進入建設發展新時期。1974年12月19日,連云港建成投產首個萬噸級煤炭專用泊位。1978年12月18日,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,本應“大打大鬧連云港,建成與世界現代化名港相媲美的港口”,卻由于“連云港回淤嚴重、陸域狹窄、軟基基礎,不能建設深水大港。”的不切實際言論,造成連云港規劃建設的幾度擱淺。港口人聯手科研院校專家進行含沙量、航道試挖的觀測論證,得出“連云港泥沙來源枯竭,海峽沖淤平衡,略有沖刷”的結論。這為連云港建設10萬噸級以上的深水泊位提供了科學理論依據。 1984年,學習港口機械專業的我進入了港口,有幸成為這個大家庭的一員,每天都見證著港口家園日新月異的變化。就在這一年,連云港市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,港口的發展被快速推進。同年,港口人攻克了在軟地基上建港的關鍵技術——水下爆破處理軟基基礎。這為我國在淤泥質海岸建設港口開辟了新途徑。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連云港跳出了原有的馬腰作業區,開辟建設了廟嶺新作業區的煤炭、木材、集裝箱、散糧等7個泊位和墟溝作業區的6個雜貨泊位。1986年9月10日,開工建設長達6.7千米的連云港攔海大堤。這一年,港口首次開展外貿進口集裝箱業務,雖然僅有13個集裝箱,但對于今天連云港被國家確立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、“一帶一路”交匯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連云港,在1988年實現吞吐量1114.1萬噸,邁上千萬噸級臺階。 步入21世紀,連云港實施“億噸大港建設工程”,航道由5萬噸級、7萬噸級、15萬噸級浚深到30萬噸級,建成了可以靠泊萬標箱的大型集裝箱泊位、40萬噸級深水散貨泊位。港口于2008年實現吞吐量10060.1萬噸,邁進全國億噸大港行列;2013年實現吞吐量20165.1萬噸,登上全國兩億噸級大港的舞臺。近幾年,港口家園逐步擴大——跳出老港區向南北兩翼、向經濟腹地發展,新建成了灌河、徐圩、贛榆港區,新開辟了內地和境外10多處無水港,實現了海河聯運、海鐵聯運;呼應“一帶一路”發展,建設信息化、數字化、智能化的智慧港口。 代代傳承 江蘇海州(今連云港)人沈云沛,1908年任職郵傳部署理尚書期間,致力于“規劃與建筑隴海鐵路以及東端海港的選址”,由此才有了連云港的誕生。1919年,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在《建國方略》中提出將連云港建成可容巨舶的東方大港。1930年,任隴海路局局長的錢宗澤,針對“大浦港瘀塞,隴海鐵路向東延伸30余公里至老窯,并辟建老窯碼頭”籌劃呼吁,獲得了鐵道部批準,才有了1933年的開港建設。在港口命名上,從 “云臺”“西連島”“連云”“臨洪”“老窯”港名方案中,他選擇了“連云港”作為港名并得到了鐵道部的同意。 1948年11月9日,連云港市獲得解放,谷牧擔當第一任書記。他從1973年3月2日擔任國務院重要港口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,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擔任國務院副總理期間,按照周恩來總理“三年改變港口面貌”的指示,針對連云港港口的建設多次批示具體事項、作出重要指示。每一任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傾注了關心發展之情,才有了港口家園的時空變化、歲月成長。2014年5月19日,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視頻見證 “一帶一路”項目——“中哈物流國際基地”落戶連云港投入運營。港口人銘記2009年4月20日,他來到連云港視察時寄語:“孫悟空的故事,如果說有現實版的寫照,應該就是我們連云港在新的世紀后發先至,構建新亞歐大陸橋,完成新時代的‘西游記’”。 新中國成立后,國家培養的王功卿、段耀廷、金遜、金镠等一批批大學生從祖國的四面八方來到了連云港,成為港口家園中高學歷知識分子。從碼頭裝卸一線、從建港工地做起,真切的實踐歷練,他們分別走向港口的領導、管理、技術崗位。一代一代港口人積淀出“科學經營管理港口、科技創新建設港口”的發展理念。今天港口人坐在電腦前,點擊鼠標就可以將來自海陸的《船貨信息》盡收眼底。互聯網被編織進港口每個流程環節,應用信息化技術發出的“卸船裝車”指令快捷準確。港口的先進裝卸設備、建港工地的施工機械取代了人抬肩挑。智能理貨投入運行。港口幾代人夢寐以求的“機械化、自動化、信息化”今天變成現實。 一個人對于自己家鄉的記憶是終身難忘的,因為那里是自己靈魂的出生地;同樣,一個人對于自己職場的經歷,也是刻骨銘心的,因為這里是承載自己夢想的入場地。今日的港口——船來貨往,活力四射;那一排排高高聳立的岸吊,遙囑安順;那一望無際的大海,歷練了港口人“港連天下,服務全球”的博大胸懷。“建設東方大港,共筑美好家園”成為新時代港口人的中國夢。 【編者按】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。70年風雨歲月崢嶸、70年奮斗春華秋實。我們的港口、我們的理貨行業、我們的連云港外理,合著祖國的節拍前進。家是國的一個細胞。國是由無數個家構成的。正是由無數個小我的推動,才匯聚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源泉。 我與祖國共成長、我與時代共成長、我與港口共成長、我與外理共成長! 連云港外理舉辦“我與祖國共成長”征文活動,以“個人”與“國家”“港口”“企業”的關系為視角,展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國家取得的輝煌成就;展示我們的員工在事業、奮斗、學習、愛好、家庭等方面進取的故事;展現外理員工愛祖國、愛港口、愛崗位的熱血情懷;展示我們理貨行業、我們連云港外理合著祖國奮進的腳步,為船東、為貨主、為港口、為國家以“盡心盡力、盡善盡美”的工作精神,作出的貢獻。 通過一個個真實的“我與祖國共成長”的身邊故事,讓我們員工深切感受70年來我國建設發展的巨大變化,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。 |
|||